供應鏈金融與互聯網金融的思路不同,它是通過產業活動的組織和生態建立,去實現資金融通,并且最終達到供應鏈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良好結合,而不是單純地通過去金融中介實現資金供求的對接。因此,產業生態的建立對于供應鏈金融而言至關重要。
供應鏈金融的生態由三個層面組成:一是產業環境生態;二是產業組織生態;三是產業要素生態。
產業環境生態
產業環境生態是指推動供應鏈金融的環境要素成熟度,包括制度和技術環境。制度環境是規范和調節供應鏈金融活動的管制、規范和文化性要素。換言之,如果相應的產業政策、法律和法規的環境不完善,或者出現制度真空,那么供應鏈金融創新活動很難實現持續有效的發展,這就要求規則的制定者能夠與企業相關組織合作,在符合供應鏈金融運行規律的基礎上制定良好的制度體系。
這里需要指出的是,前幾年伴隨著互聯網金融等新型微觀金融業務的出現,出現了一種聲音,即為了促進新型金融創新的發展,政府和管理機構不需要過多接入,應該讓金融創新活動自由發展。顯然,這一主張是錯誤的,一旦沒有合理有效的法律和規則,整個金融活動就會混亂,不僅真正的金融創新企業的收益難以得到保障,而且還會出現一些企業打著金融創新的旗號,從事投機業務,擾亂原本就脆弱的產業運營秩序,甚至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諸如這些年出現的互聯網金融亂象,以及打著供應鏈金融創新名義形式套匯套利等行為都是有力的力證。
制度環境生態建設的另一個方面是制度制定者和管理者之間能夠通力合作,建立協調一致、標準化的規范體系。由于中國產業布局的多樣化和企業供應鏈業務分布的異地化,制度的協調、統一和標準就成為了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核心,沒有協調、統一、標準化的制度環境和政策體系,供應鏈的順利運行將會出現阻礙,金融活動會因為法律或政策的不一致或沖突產生風險。
除了制度環境外,技術環境的打造也是供應鏈金融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技術環境指的是供應鏈金融運營和發展的環境性或支撐性工具或手段,這些工具或手段決定了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潛力。技術環境主要包括產業成熟度和集群程度、金融技術發展程度以及互聯網、云計算等要素的運用程度。由于供應鏈金融是立足于產業運行基礎上的金融活動,因此,產業的成熟和集群程度直接決定了供應鏈金融的深度和廣度。
產業成熟度意味著產業中的企業能建立起良好的能力,并且整個產業具有良好的發展前景和市場空間,而產業集群則反映了一 定區域內的企業不僅能此乃過程有效的聚集,而且還能立足特定的產業,形成郵寄的配合和關聯,從而深耕產業市場。
金融技術發展程度指的是伴隨著科學技術和管理技術的發展,為了降低金融交易成本、提高金融交易效率而在金融交易手段、交易方法和物質條件方面發生的變化和革新。這種創新不僅僅是金融手段和方法的變革,而且也包括因為技術性工具導致的革命,諸如最近出現的區塊鏈技術就是促進金融發展的重要革命性技術。比如,區塊鏈技術的出現對金融活動的影響是深遠的,它不僅能降低金融活動中的信任風險以及金融機構的運作成本,而且其開放性鼓勵協作和創新,能推動新型商業模式的形成。
技術環境生態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是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新型要素的運用程度,現代金融活動的創新離不開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要素的支撐,這些要素的發展程度也決定了金融創新的程度。所有這些都將成為供應鏈金融發展的生態環境能夠系統。
產業組織生態
在供應鏈金融活動中,產業組織生態非常重要,產業組織是供應鏈金融的參與主體,所有的參與主體分為四類:產業鏈上的成員、交易平臺提供者、交易風險管理者和流動性提供者。
從實踐的視角看,產業鏈上的參與者包含了三層成員:一是核心利益相關方(如供應鏈上下游合作伙伴)、二是戰略利益相關方(如金融機構、品牌商等)、三是環境利益相關方(如海關、商檢、稅務等政府管理部門或其他社會組織等),這些成員構成了產業鏈上的參與者。
在供應鏈金融中,所謂平臺提供商是為風險承擔著或者流動性提供者提供必要應用(如電子賬單呈現于傳遞,即EIPP、應屬應付等)或基礎主體,它促進了采購訂單、票據、應付等文件在供應鏈買賣雙方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的交換與信息整合,使相應的參與方能自動及時獲取供應鏈交易過程和信用。這一主體是供應鏈金融的信息平臺提供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設計、運營和管理依托于供應鏈運營全過程的業務和信息,因此,所有供應鏈運營要素和信息的呈現和操作就成為了金融創新活動的關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作為平臺提供商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能力:
一是深刻地立即并把握客戶供應鏈業務和流程的能力。由于平臺提供商為所有產業鏈成員提供的是信息呈現和集成服務,因此需要了解和把握客戶的業務結構、業務特征、業務流程和業務風險。
二是集成多樣化成員信息系統的能力,亦即平臺服務提供者需要對接和集成其他成員系統,并且轉化為統一、標準的單證、信息格式。
三是清洗、整理、整合、分析數據和信息的能力,即能夠將所有得到的數據和信息進行解析,為供應鏈金融風險管理者或者流動性提供者實現商務智能化。
交易風險管理者能夠根據平臺提供者呈現出整合信息,設計并運作供應鏈金融業務,即如何構建供應鏈金融的結構、流程和要素,并且決定向誰提供資金融通,用什么方式,何時融通,又如何監控并管理者潛在的風險。從這個意義上講,交易風險管理者既是供應鏈金融的操作者,同時也是風險的直接承擔著,因為一旦金融業務的設計有缺陷,或者沒能控制住相應的風險,該主體需要首先承擔責任。
流動性提供者是直接提供金融的主體,也是最終的風險承擔著。由于流動性提供者是資金的擁有方和貸款方,因此,它需要參與確立資金融通的標準、流程,同時也要合理設計資金融通的結構和風險防范措施,以降低可能的潛在風險。
需要注意的是,流動性提供者與交易風險管理者的區別在于:交易風險管理者是zui直接的供應鏈技能管理和操作者,是風險的第 一承擔人,而流動性提供者主要是針對交易風險管理者提供統一的授信融通,因此,交易風險管理者本社就是流動性提供者防范風險的保障和基礎。
在供應鏈金融的組織生態中,平臺提供商、風險管理者和流動性提供者既可能是分離的,也可能是結合的。一般而言,當金融機構從事供應鏈金融服務時,往往這三個角色融為一體。而當產業企業從事供應鏈金融服務時,這三個角色就會產生一定程度的分離。
產業要素生態
由于供應鏈金融開展的前提是供應鏈運營和管理,因此,其要素的完備程度就成為了供應鏈金融創新的關鍵。產業要素一般而言包括三個方面:
一是供應鏈經營活動中的要素,特別是在供應鏈運營過程中的商流和物流,以及這兩者之間的結合。在供應鏈金融活動中,商流和物流密不可分,因為在中小企業信用體系不完善、信息不對稱的狀況下,單一的物流或商流都會使供應鏈金融業務產生巨大的風險。例如,如果沒有完善的物流要素,僅僅是交易活動(亦即僅僅表現為采購或銷售活動,而難以掌握庫存、運輸、分銷情況),就有可能因為虛 假貿易或偽 造交易,使得金融活動蒙上陰影。通力,如果僅僅有單一的物流要素,而無法知曉交易狀態,也有可能會因為利用商品在實踐和空間的轉移,實施套利套匯行為。
二是財務和金融要素,即所有供應鏈金融活動的參與者是否具備完整、清晰、真實的財務、會計和金融要素。
三是風險控制、管理要素,即是否具備良好的風險識別、監控、管理的體系,以及轉移、化解潛在風險的手段。所有這些要素共同構成了供應鏈金融的產業要素生態。